文/吳興明
發(fā)糕,是永豐鄉(xiāng)間流行的米果系列之一,由于發(fā)糕是由層層疊疊的薄米糕蒸疊而成,也有人叫它為千層糕。
做發(fā)糕主要分為三道工序。
準備階段:把剛打下來的早稻礱去谷殼,打成白米。用清水清洗去大米中的雜質(zhì),并在清水中浸泡4—5個小時,使大米充分發(fā)脹。
磨米漿階段:將浸透的大米和著少許清水,用石磨慢慢磨成米漿。在米漿下鍋前,摻入事先調(diào)好的紅糖水和適量的白堿。
蒸劃糕階段:把蒸籠和蒸布放入鍋內(nèi),加入清水以后,把爐火燒得旺旺的。待鍋里的水燒開了,趁熱加入第一勺子米漿,迅速把米漿在蒸籠里搖均勻,蓋上鍋蓋,待其蒸熟。
第一層米漿是蒸發(fā)糕的關(guān)鍵所在。當米漿遇到高溫,很快就會在蒸籠里凝固,不會流失。
從第二層開始,下料就簡單多了。熟一層以后,加入一層米漿,并將之搖勻,直至把所有米漿全部加完。在添加米漿的時候,盡量使每一層米糕保持相同的厚度。至于發(fā)糕以多少層成形,沒有規(guī)定,主要得看米漿多少而定。
米糕出籠了,散發(fā)著新米的清香,飄滿整個廚房、廳堂。
這個時候,把蒸籠翻過來,揭開蒸布,用刀具把整塊米糕一條條劃開,再在條狀的基礎(chǔ)上切斜刀,使之成為撲克的方片形狀。
劃好的發(fā)糕,由于紅糖和白堿的加入,呈金黃色,層層疊疊,清香撲鼻。吃上一口,軟而不糯,使人食欲大增。
說到發(fā)糕的得名,這里還有一個傳說。
相傳,北宋真宗年間,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因受西宮劉皇后陷害,被貶至嶺南。宋仁宗登基后,將李宸妃召回后宮厚養(yǎng)。李宸妃回京,途經(jīng)永豐境內(nèi),吃著當?shù)氐囊环N名點,打聽起制作工序。當李宸妃知道這種糕點出籠以后,是用刀具一塊塊劃開的,便對隨從說,用刀具劃出來的糕點,應(yīng)該叫劃糕。于是,這種糕點便得名“劃糕”。
由于時間的不斷推移,再加上“劃”字與“發(fā)”字諧音,若干年以后,人們便把“劃糕”叫作了“發(fā)糕”。